作者:张雪梅
编者按:背奢侈品包、玩剧本杀、吃海底捞、喝连锁品牌咖啡……生活在非一二线城市的人们逐渐接受与大城市相似的娱乐方式,改变过往单一的消费习惯。一股不可小觑的小镇消费力量正在崛起,品牌也开启了向下渗透的步伐。小镇年轻人有哪些消费偏好,品牌的下沉情况如何,时代财经推出《争夺“小镇青年”》专题,走进小镇里的消费场景。
尽管今年的国庆档影片数量不如过去几年,但影院人还是迎来了一年中继春节档后,最忙碌的日子。
太平洋影管副总尹铀告诉时代财经,早在节前,影院就开始排兵布阵,“今年我们和某位流量明星的粉丝达成了合作,谈下了20多场包场”。
时代财经了解到,今年国庆档共七部新片上映,包括四部剧情片,三部亲子动画片。而根据国家电影局8日发布的数据,10月1日至7日,国庆档票房达14.96亿元。其中,由华策主投主控的电影《万里归途》票房突破10亿元,领跑档期。
经历了春节档后电影市场的沉寂,下半年不少影片上映,很多观众又找回观影的乐趣。最近一个月,王晗甚至六刷了电影《新神榜·杨戬》,她透露,自己2D、3D、IMAX都刷过,仍持续上头;李莹则拿着亲戚给的电影票“误入”某流量粉丝电影应援会,“领到了扇子和横幅,电影最后大家还一起举着横幅拍照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低线级城市的基础设施、商业配套日益完善,小镇青年逐渐成为消费新势力,也成为院线及影投公司的目标群体。程诺来自广西某三线城市,9月30日,她一刷了电影《万里归途》,影院几乎满座,为了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,她又看了一遍IMAX版,票价51.9元,“以为贵一点人会少,结果去到影院还是爆满”。
湖北某乡镇影院 图源:时代财经摄
“虽然现在三至五线城市影院的上座率总体略低于一二线城市,但一二线城市的新建及运营成本远高出三至五线,加上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更看重成本经营,所以会更倾向往三四五线开影院。”尹铀表示。
三四线平均票价超40元,小镇青年早上看电影
梁敏自称来自某“十八线小城市”,消费下沉的风也刮到了她所在的镇上。
她对时代财经笑称:“之前还想在老家开个蜜雪冰城,现在可没机会了”。这几年,镇里的街道上,名创优品、古茗、茶百道、蜜雪冰城等连锁品牌纷纷落子,连锁影院也开始入驻。
梁敏回忆道,2015年,老家第一座万联影城开业的时候就很火爆,身边朋友都充值了会员,需要10元工本费;如果充值500元,可以免工本费并赠送100元,“可能因为第一家影城发展不错,老板在镇上又开了一座新的万联巨幕影城”。
小城市娱乐活动不多,梁敏和朋友们聚会活动中,电影院算是频次较高的地方,“有好看的电影可能一个星期去两三次,今年比较火的电影都看了,比如《侏罗纪世界3》《独行月球》《人生大事》《妈妈!》《狼群》”。
事实上,下沉市场的消费空间、消费潜力正在逐步显现。瞭望智库发布的《2021“百城、千街、万店”消费指数报告》显示,2021年百城居民消费扩容指数前20强城市中,仅1个城市为新一线,其余均为三四线城市。
消费潜力也反映在电影票房的增长上,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,2014年—2021年,三、四线城市的分账票房从42.12亿元、35.39亿元上升至79.23亿元、89.56亿元。其中,2021年,四线城市成为仅次于二线城市的重要票仓,观影人次占比亦从13.7%提升至23%。
尹铀指出,三四线城市生活节奏不像一二线城市这么快,娱乐时间更多,影院举办活动时买账的消费者也更多。其举例称,公司会在三四线的影城固定开展早场特惠观影活动,以弥补影院上座率的空档,“今年6月,我们推出10点30分的《侏罗纪世界3》早场观影,排映2D版本,价格20元,影厅座位数是150座,上座率能达到35-50%左右”。
此外,低线级城市消费者注重价廉物美,热衷于折扣。太平洋影管组织的19.9元购票的会员折扣、免费观影的惠民活动等,效果在三四线城市也更为明显。
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,2022年国内电影平均票价是42.17元,继去年突破40元后,再创新高。一线城市的平均票价高达50.63元,是历史首次突破50元大关。三四线城市的涨势也不弱,今年平均票价分别为40.66元、40.87元,均系首次突破40元大关。
太平洋影管在四川宜宾经营了2家直营影城,也通过利用影城闲置场地,开设自有品牌炸鸡店、咖啡店、桌游室,设置唱吧机、娃娃机等,以增加收入。
虽然在多元化经营上初有成效,但尹铀表示:“这只是在增值服务上良性互动,是锦上添花的事情,我们更盼望的还是电影基本盘早日恢复,这才是影城经营的根本”。
(除尹铀、蓝琴、王征外,以上受访者均为化名)